《大师的教书生活》读后感——秦双兰

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:2013-10-01

通过读《大师的教书生活》,我了解到钱穆、朱自清、鲁迅等诸位大师在漫长的成名之路上洒下无数的心血与汗水,同时也走进了大师们丰富的精神世界,对我今后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启迪。

朱自清先生有过一段历时五年的中学教师经历,自先生家道中落后,养妻小,济老父,生活窘迫。加上彼时新文化刚刚兴起,先生所历生计与精神之苦可想而知。然而他仍旧在中学教师的三尺讲台上耕耘五年。这五年中,他曾经历快乐而令人羡慕的日子,也曾有过彷徨苦恼的失望生活,最终,他成了清华教授,正如书中所说,先生之所以最终得如此结果,也是来源于他在中学工作期间积累的美好人性与专业成就。

一名教师,一边教书一边不知疲倦地汲取知识,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,又需要多么惊人的毅力。

朱自清先生刚刚踏上讲台时,勤勤恳恳,十分充分地备课,因为他的穿着、形象与“略微口吃”的扬州口音并不怎么有魅力,因此不太受欢迎,那段时间,他是痛苦的。后来,因为一堂课上学生的发问让他自己觉得自己“学问不够”,觉得学生“不买他的账”,于是留下一句“我自感学识不足”便走人了。一个新登讲台之人,收到理想与现实差异的痛苦,这令我觉得,原来先生同我一样只是普通人。学生是教师的天,当学生不能够了解和赏识老师的苦心与才情,作为教师,无疑是痛苦的。离开浙江一师后,先生先后前往扬州省立八中、中国公学、浙江六师。这期间,他致力研究新学,致力改革,甚至同叶圣陶、俞平伯等人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份诗歌期刊。他们一面教课,一面共同经营自己的专业成果,委实令人钦佩与羡慕。彼时先生克服种种困难潜心专业研究,到后来重返一师时,学生对他极为喜爱,他的专业水平、文化底蕴皆发挥了无比的作用。六师的师生也极力邀他上课,先生依旧矮矮胖胖,然而这些曾经讨人笑话的外貌,竟也成了可爱的象征。学生的喜爱使得先生欣慰于做一个教书匠,他在教课之余,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并与学生共同分享,于是他的教学效果与师生情谊也随之升华。凡此种种,作为教师的我们,自能体会到其中之辛苦,他的工作量必是极为繁重的,然而先生讲,当你工作倦怠时,当你理想过于遥远时,不妨试试“刹那主义”------在现实生活中好好活下去,做好自己每天的事情。而今天我看来,却委实值得学习。

在大师面前我们显得那样苍白、脆弱。我们虽不能与大师相提并论,但在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,我们是否从大师身上学到什么呢?这种求学、上进、爱岗、敬业的精神是否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生涯的追求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