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师的教书生活》读后感——栾少君

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:2013-10-01

大师的教书生活》是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周勇先生的一部作品,列于“大夏书系”的“教育人生”系列,此书为我们再现了钱穆、朱自清、鲁迅、顾颉刚、陈寅恪、沈从文6人的“教书生活”。透过6位大师的“教书生活”,引出自己对为师与教书的一些思考。

(一)何谓大师

大师,或称学术领域的导师,或为艺术领域的灵魂,也或为管理的标杆。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指出:“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”。在追求卓越的各级学校与研究机构,尤其在争取成为“一流大学”的高校与政府管理部门看来,引进与造就“大师”甚至是成就一流大学目标的不二法门。前教育部长周济指出:“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头等大事,是学校一切问题的核心”,而衡量一流与高水平大学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否“涌现新的大师”。

(二)大师的特点

第一,德才兼备。大师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”,又为人们所尊敬。他们不一定局限于学问或艺术领域,任何人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领域都有大师的足迹。是高智力的、教养很好且知识渊博、刻苦工作的,在某一学术领域或技艺领域有很高的学问,很深的造诣,冠绝天下,受人尊敬的人。像钱穆、朱自清、鲁迅、顾颉刚、陈寅恪、沈从文等就是这样大师级的学者,正是这样的大师、大学者、大学问家。

大师们之所以在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,就在于他们有“独立之精神”、“自由之思想”。学术造诣和精神品格是相互支持、相辅相成的,并且后者往往更为根本,没有那种“独立之精神、自由之思想”,就没有学术上的创新与领先。这种“独立之精神、自由之思想”的大师精神有其多方面的意义,我们不妨将其蕴藏着的丰富内容一一展示,以使这种大师精神更加明朗和具体化。大师精神首先是一种科学精神,是一种求实的精神,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品格,有这种精神的人脚踏实地,务真求实,靠坚持不断的努力逐渐接近真理。科学的事业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欺骗,唯真所是,唯真所求,往往是大师们一生的追求。

第二,虚心好学。要坚守科学精神,就必须有一种真诚的、虚怀若谷的问学精神、求学精神。没有哪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不是不断学习的楷模。他们不仅热爱学习,而且善于学习,并不断在学习中更新知识,完善自身。钱穆、朱自清、鲁迅、顾颉刚、陈寅恪、沈从文这些大师们,哪一个不是求知如渴,手不释卷呢?这些大师们高超的学术造诣正是他们从小就养成的、终其一生而不变的好学善学的精神成果。

学术造诣高,往往是指在某一学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,学术上领先必须要有探索精神。勇于探索、刻苦钻研、不怕失败、锲而不舍,不畏艰险,舍生忘死,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。正是靠这种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,在勇于探索的大无畏壮举中一定蕴含着一种高尚的献身精神、敬业精神。大师们往往会为自己的信念和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。整天为自己的私利而患得患失者,是无法潜心学问的,当然也就做不出学问,成不了大师。在某一领域,成为大师级的人物,一定是献身事业的人,古今中外,概莫能外。

第三,善于反思。在求实、好学、刻苦钻研、无私忘我精神的支持下,必然会生长出一种反思精神。这种“反思”是以精神成果为反思对象,反思的目的和结果是理性的批判和扬弃。任何一个大师级的学者都是具有这种批判能力和反思精神的人。然而批判的反思目的不是抛弃和中断,而是为了继承和发展,发展就是创新。大师们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。在大师们深刻的反思和无情的批判中,许多新思想、新理论就象曙光冲破浓雾一样,照亮人类的前程。大师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他们获得成功的最主要的精神力量,大师们的努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推动力。

(三)对我们的启示

大师们的求实、好学、敬业、批判、创新等优秀品格,正是陈寅恪先生赞扬的“独立之精神、自由之思想”的大师精神的外在表现。只有“精神独立、思想自由”之人,才有可能去求实、探索、批判、创新;也只有“精神独立、思想自由”之人才会在探求真理的实践中练就非凡的洞察力、准确的判断力、理智的自制力、全面的综合力、丰富的想象力。自己具备 “精神独立,思想自由”的人格,具备追求真理,勇于批判的科学精神。具备了这两种精神和品格,就是一个自觉自主的人,一个处于高智力状态下的人,一个具有巨大潜力将大有作为的人。

我们在教学中要“解放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”、“尊敬和张扬学生的个性”。将学生由现代结论的容器变为结论的修正者和创造者,将知识灌输与体验性教学相结合,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,培养出具有“大师精神”的人才。